典型案例

奥运标准淬炼!全国青年攀岩锦标赛落幕 新星闪耀赛场

2025-07-23 1

7 月 20 日,为期三天的 2025 年第十五届全国青年攀岩锦标赛在河北高碑店国家登山训练基地圆满收官。这场对标洛杉矶奥运会赛制的赛事,不仅见证了 130 余名青少年选手的激烈角逐,更成为挖掘攀岩后备人才的重要平台。赛事设置 U17(15-16 岁)和 U19(17-18 岁)两个组别,涵盖男、女难度赛、攀石赛、速度赛共 6 个项目,全面模拟奥运竞技体系,最终贵州队以 3 金 2 铜、上海队 3 金、湖南队 2 金 1 银 2 铜的成绩分列奖牌榜前三。

一、奥运赛制改革:从年龄分级到项目创新

本届赛事严格遵循国际攀联最新规定,将原有的 U16、U18、U20 三个年龄组合并为 U17 和 U19 两个组别,旨在避免青少年过早承受高强度国际赛事压力。这一调整不仅与洛杉矶奥运会参赛年龄标准接轨,更通过 “以赛代练” 模式,为选手提供从国内到国际赛场的平滑过渡。例如,U17 组男子速度赛冠军侯科成(山东)以 5 秒 03 的成绩刷新全国青年纪录,其技术动作和心理素质已具备国际赛事竞争力。

在项目设置上,赛事完全复制奥运攀岩 “全能赛” 模式,要求选手同时掌握难度、攀石、速度三项技能。这种复合能力的考核,让贵州 16 岁小将卢一镜脱颖而出 —— 她不仅包揽 U17 女子攀石、难度双冠,更在赛前的中国攀岩联赛中斩获难度赛亚军,展现出 “全能型” 选手的潜力。正如赛事技术代表所言:“奥运赛制的核心是全面性,这迫使运动员突破单一项目的局限,培养更坚韧的竞技心态。”

赛场上,00 后选手的表现尤为亮眼。上海队 18 岁选手彭铂桠以绝对优势包揽 U19 女子攀石、难度双金,其细腻的线leyu·乐鱼路解读能力和动态爆发力,被现场教练组评价为 “具备冲击世青赛奖牌的实力”。而 U17 男子攀石冠军陈柏轩(湖北)则以 “反传统” 的力量型打法引人注目,他在决赛中完成的 5.14b 难度线路,被国际攀联裁判称为 “亚洲青少年攀岩的新标杆”。

值得关注的是,赛事后选拔出的 19 名选手(11 男 8 女)将代表中国出征 7 月芬兰赫尔辛基世青赛和 8 月贵阳亚青赛。其中,15 岁的赵一程(上海)尤为特殊 —— 这位速度攀岩天才在 2025 年国家集训队选拔赛中曾以 4 秒 65 打破世界纪录,此次虽未参赛,但他的存在已成为激励年轻选手的 “标杆”。正如国家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所言:“我们希望通过青锦赛,让更多像潘愚非(中国首位奥运攀岩选手)这样的苗子,从这里走向奥运赛场。”

三、人才培育体系:从岩壁到金字塔尖

作为中国攀岩 “金字塔” 人才工程的关键环节,青锦赛已形成 “选拔 - 培养 - 输送” 的完整链条。例如,贵州队通过 “体教融合” 模式,将卢一镜等选手送入省队集训的同时,保障其文化课学习,使其在中考后迅速恢复竞技状态。上海、湖南等地则通过 “俱乐部 + 学校” 模式,将攀岩纳入校园体育课程,2025 年 U 系列联赛参赛人数已突破千人,形成庞大的人才储备池。

这种体系化培养正在结出硕果。除赵一程、卢一镜外,本届赛事还涌现出香港陈致滔(U17 男子攀石季军)、浙江方语晗(U17 女子难度季军)等跨界人才 —— 他们中既有体校专业选手,也有从户外俱乐部成长起来的 “野生派”。正如高碑店基地负责人所说:“连续 8 年举办青锦赛,让这里成为攀岩文化的沃土,如今我们的青少年攀岩普及率已居全国前列。”

四、赛事价值延伸:从竞技到产业生态

赛事举办地河北高碑店,正通过 “赛事 + 文旅” 模式打造攀岩产业集群。自 2017 年起,这里已连续承办青锦赛、中国攀岩联赛等顶级赛事,带动周边攀岩装备销售、培训、旅游等产业发展。数据显示,2025 年暑期赛事期间,高碑店攀岩主题酒店入住率同比增长 40%,青少年攀岩培训课程报名量激增 3 倍。

这种 “以赛促产” 的模式,也为攀岩运动商业化提供了新思路。例如,赛事直播中引入 AR 技术,实时显示选手攀爬路线和能量消耗数据,吸引超百万观众在线观看;赞助商则通过 “青少年装备体验区”,将产品植入赛事全流程。正如赛事运营方所言:“青锦赛不仅是人才孵化器,更是攀岩运动破圈的重要窗口。”

奥运标准淬炼!全国青年攀岩锦标赛落幕 新星闪耀赛场

结语:攀岩未来,从这里出发

当 16 岁的卢一镜站在领奖台上,她手中的金牌不仅代表个人荣誉,更象征着中国攀岩新生代的崛起。随着洛杉矶奥运会备战周期开启,青锦赛正通过赛制创新、人才培育、产业联动,构建起 “从岩壁到奥运” 的完整生态。正如国家攀岩队总教练所说:“今天的小将,就是明天的奥运冠军。” 这场在高碑店落幕的赛事,或许正是中国攀岩书写下一个辉煌篇章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