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和浩特市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的羽毛球馆内,12 名身着统一训练服的队员正全神贯注地进行挥拍练习。汗水顺着他们的额头滴落,却丝毫未减训练的专注 —— 这是内蒙古残疾人羽毛球队备战 2025 年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日常场景。自今年 6 月 1 日开启封闭式集训以来,这支队伍以 “每一拍都全力以赴” 的信念,在赛场上书写着属于残疾人运动员的拼搏传奇。
一、逆境中起飞:从草根队伍到专业之师
内蒙古残疾人羽毛球队的成长之路,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队员们的坚韧。2021 年,队伍依托青城尤尤谷羽毛球俱乐部成立训练基地,总教练林超带领团队首次征战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便斩获听障男子双打银牌。这一突破不仅提振了士气,更推动自治区残联于 2024 年 8 月正式挂牌成立呼和浩特市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为队员提供标准化训练场地、无障碍设施及专业医疗保障。2025 年 7 月,自治区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的落成,更标志着这支队伍正式跻身全国一流训练体系,具备了冲击全运奖牌的硬件基础。
二、以赛代练:科学训练铸就竞技锋芒
与普通运动员相比,残疾人运动员的训练需兼顾身体机能与心理建设。教练组为此制定了 “上午技战术打磨、下午体能强化” 的双轨训练计划:在技术层面,针对听障队员设计了 “视觉信号 + 肢体语言” 的沟通体系,通过慢动作回放精准纠正挥拍角度;在体能方面,结合残奥分级标准定制抗阻训练方案,确保队员在高强度对抗中保持稳定性。
为提升实战经验,队伍定期与本地健全人高水平选手开展对抗赛。“这种‘跨界’较量能帮助队员适应复杂赛场环境,” 教练林超介绍,“比如听障队员需通过观察对手动作预判球路,而肢体残疾队员则要在移动中寻找击球最佳位置。” 这种训练模式成效显著:在 2024 年第三届全国听力残疾人羽毛球比赛中,队伍以全团第八名的成绩刷新历史纪录。
在这支队伍中,每位队员都有属于自己的 “翅膀”。19 岁的听障女孩陶智楠便是典型代表:先天性听力障碍并未阻挡她对羽毛球的热爱,从锡林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羽毛球队起步,她通过 “队友陪练 +leyu·乐鱼(官方)APP下载 父母辅助” 的模式,在 2023 年自治区第六届残运会中夺得听障女子单打亚军。“虽然听不见击球声,但羽毛球划过空气的轨迹,就是我心中最美的旋律。” 陶智楠在训练日记中写道。
而在第十一届残运会斩获听障男子双打银牌的翟淏轩、张博组合,更是用十年磨一剑的坚持诠释着体育精神。张博因小儿麻痹症导致下肢行动不便,却凭借灵活的网前技术成为队内 “防守核心”;翟淏轩则通过日复一日的力量训练,将扣杀时速提升至普通运动员水平。“站上领奖台时,我们想告诉所有人:残疾人也能在竞技体育中发光。” 翟淏轩说。
四、全运逐梦:不止于奖牌的精神传递
此次全运会,内蒙古队将首次派出完整阵容参加羽毛球项目全部小项的角逐。除了竞技目标,队员们更希望通过比赛传递 “平等、参与、共享” 的理念。2023 年自治区残运会期间,队伍发起 “羽球进校园” 活动,走进 12 所特殊教育学校教授基础技法,带动 300 余名残疾青少年参与运动。“我们的训练不仅是为了奖牌,更是要让更多人看到:残疾不等于‘残缺’,运动能赋予生命新的可能。” 队员代表王磊表示。

从草根组队到专业集训,从地方赛事到全国舞台,内蒙古残疾人羽毛球队的蜕变,折射出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正如教练林超所言:“每一次挥拍,都是对命运的回应;每一场比赛,都是对生命的礼赞。” 当 2025 年全运会的战鼓敲响,这支队伍将带着草原儿女的坚韧与勇气,在羽球场上挥写出属于他们的 “中国梦・自强篇”。(完)
数据支持:
- 训练时长:日均 6 小时,含 3 小时技术专项 + 2 小时体能 + 1 小时心理辅导
- 历史成绩:第十一届残运会听障男子双打银牌、2024 年全国听力残疾人羽毛球比赛第八名
- 社会支持:自治区残联累计投入超 500 万元用于训练基地建设及队员保障